注塑加工中产品缺胶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

注塑加工生产中,“缺胶”(又称短射、未填满)是最常见的缺陷之一 —— 指熔融塑料未能完全填充模具型腔,导致产品出现局部空缺、轮廓不完整或壁厚不足的问题。缺胶不仅会造成原材料浪费、生产效率下降,更可能因产品功能失效导致批量报废。据行业统计,注塑加工生产中约 20% 的停机时间与缺胶相关,而多数缺胶问题可通过针对性调整快速解决。本文将从材料、设备、模具、工艺四个核心维度,全面拆解缺胶的成因,并提供可落地的解决办法与预防策略。

一、什么是注塑缺胶?

注塑缺胶是指熔融塑料在注塑加工过程中,因各种因素阻碍,未能充满模具型腔的所有区域,最终成型的产品缺失部分设计结构(如边缘缺角、孔位未成型、薄壁区域未填满)。根据缺胶位置和形态,可分为 “局部缺胶”(如型腔角落、肋条末端)和 “整体缺胶”(如产品大面积未填满),前者多与局部流动阻力或排气有关,后者则常涉及全局参数不当。

 

缺胶的危害不仅限于外观缺陷:若缺胶发生在产品受力部位(如卡扣、连接孔),会直接导致强度不足;若发生在密封区域(如容器边缘),则会造成密封性失效。因此,解决缺胶问题需兼顾 “填充完整性” 与 “产品功能可靠性”。

二、缺胶的核心原因及对应解决办法

注塑缺胶的成因贯穿 “材料 – 设备 – 模具 – 工艺” 全流程,需逐一排查、精准施策。

(一)材料因素:塑料流动性不足或状态异常

塑料的流动性(熔融指数 MI 值)是决定能否填满型腔的基础,流动性差或材料状态异常,是缺胶的首要诱因。

1. 树脂本身流动性差

  • 原因:选用的树脂型号与产品结构不匹配 —— 例如,用低流动性的 PC(MI 值 2-5g/10min)生产薄壁件(壁厚<1mm),或用高结晶度的 PP(MI 值 1-3g/10min)生产复杂深腔件,塑料在填充过程中易提前冷却,无法到达型腔末端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更换高流动性牌号树脂(如将 PC 换成 MI 值 8-12g/10min 的高流动级,PP 换成 MI 值 5-10g/10min 的均聚级);
    • 若无法换料,可添加适量流动性改良剂(如 PC 添加 0.5%-1% 的硅酮类助剂,需注意不影响产品性能)。

2. 回料添加比例过高

  • 原因:回料(废料粉碎后)因多次加热,分子链断裂,流动性下降(通常比新料低 20%-30%),若添加比例超过 30%,会导致混合料整体流动性不足,尤其在型腔狭窄区域易缺胶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严格控制回料比例,普通产品不超过 20%,薄壁、复杂件不超过 10%;
    • 回料需筛选干净,去除金属杂质、粉尘(杂质会堵塞流道,进一步降低流动性)。

3. 材料干燥不充分

  • 原因:吸湿性塑料(如 PA、PC、PBT)未彻底干燥,颗粒中含有的水分在料筒内受热汽化,形成气泡,气泡占据型腔空间,导致塑料实际填充量不足;同时,水汽会破坏树脂分子链,降低流动性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根据材料特性设定干燥参数:PA 需 100-120℃干燥 4-6 小时,PC 需 120-140℃干燥 6-8 小时,干燥后含水率需≤0.02%;
    • 使用除湿干燥机(而非普通热风干燥机),确保干燥过程中不二次吸潮;
    • 干燥后的材料需在密封料斗中存储,避免暴露在空气中(尤其潮湿环境下)。

(二)设备因素:注塑机无法提供足够的 “填充动力”

注塑机的射胶系统、压力系统若出现问题,会导致塑料无法获得足够的压力和流量,难以填满型腔。

1. 射胶量不足

  • 原因:注塑机的最大射胶量(单次可注射的塑料体积)小于模具型腔 + 流道的总体积,导致塑料 “量不够”,自然无法填满。例如,用 100g 射胶量的注塑机生产 120g 的大型零件,必然出现整体缺胶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计算 “型腔 + 流道” 总重量(或体积),确保注塑机最大射胶量≥总重量的 1.2 倍(预留安全余量);
    • 若无法更换注塑机,可优化流道设计(如缩短流道、减小流道直径),减少流道占用的塑料量。

2. 注射压力或保压不足

  • 原因
    • 注射压力设定过低:塑料在流动过程中克服型腔阻力(如流道狭窄、型腔复杂)后,压力衰减,无法到达末端;
    • 保压压力或保压时间不足:塑料冷却收缩时,未得到足够补料,导致局部缺胶(尤其厚壁件的内部)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逐步提高注射压力(每次增加 5-10MPa),直至缺胶区域填满,同时观察是否出现飞边(压力过高会导致飞边,需找到平衡点);
    • 延长保压时间(每次增加 1-2 秒),或提高保压压力(通常为注射压力的 60%-80%),针对厚壁件(壁厚≥3mm),保压时间需达到冷却时间的 50% 以上。

3. 喷嘴堵塞或温度过低

  • 原因
    • 喷嘴内残留的塑料冷却固化,堵塞通道,导致熔胶无法顺利射出;
    • 喷嘴温度设定过低(低于树脂熔点),塑料在喷嘴处提前冷却,流动性下降,甚至形成 “冷料块”,堵塞浇口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拆卸喷嘴,用铜刷(避免划伤喷嘴)清理内部残留塑料,若堵塞严重,可加热喷嘴至树脂熔点以上,使固化塑料重新熔融流出;
    • 提高喷嘴温度(比料筒末段温度高 5-10℃),并开启喷嘴保温功能,防止塑料冷却;
    • 在模具主流道末端设置 “冷料井”,收集喷嘴处的冷料块,避免其进入型腔。

4. 止逆环磨损或泄漏

  • 原因:注塑机的止逆环(防止熔胶回流的部件)磨损后,密封性能下降,注射时塑料会从止逆环与料筒的间隙回流,导致实际射胶量不足,压力衰减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拆卸射胶系统,检查止逆环和密封圈,若发现磨损、划痕,及时更换;
    • 生产过程中观察 “射胶终点位置”,若每次射胶后终点位置波动超过 2mm,可能是止逆环泄漏,需停机检修。

(三)模具因素:型腔填充路径受阻或设计不合理

模具是塑料填充的 “通道”,流道、浇口、排气槽的设计缺陷,会直接阻碍塑料流动,导致缺胶。

1. 浇口尺寸过小或位置不当

  • 原因
    • 浇口直径太小(如薄壁件浇口直径<1mm),塑料通过时阻力过大,流量不足,无法填满型腔;
    • 浇口位置远离缺胶区域(如大型零件的浇口设在一侧,另一侧因流动路径过长,塑料冷却后无法到达)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扩大浇口尺寸(根据产品壁厚调整:壁厚 1-2mm,浇口直径 1.5-2mm;壁厚 2-3mm,浇口直径 2-3mm),或改变浇口类型(如将点浇口改为扇形浇口,增加进料宽度);
    • 增加浇口数量(如大型平板件从 1 个浇口改为 2-4 个对称浇口),缩短塑料流动路径;
    • 将浇口位置移至缺胶区域附近(优先选择型腔最深处或最厚处,避免设在薄壁区域)。

2. 流道设计不合理

  • 原因
    • 流道直径太小(如主流道直径<8mm,分流道直径<5mm),塑料流动阻力大,压力损失严重;
    • 流道出现死角(如直角转弯、突然变径),塑料在此处滞留、冷却,影响后续填充;
    • 多型腔模具的分流道长度不一致,导致远离主流道的型腔填充不足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增大流道直径(主流道直径 = 浇口直径 ×1.5-2,分流道直径根据型腔数量调整,确保每个型腔的流道阻力一致);
    • 流道转弯处设计为圆角(R≥3mm),避免直角;流道变径处采用渐变过渡,减少流动冲击;
    • 多型腔模具采用 “平衡式流道”(从主流道到每个型腔的流道长度、直径完全一致),确保塑料同步填充所有型腔。

3. 排气不畅

  • 原因:模具型腔中的空气、塑料挥发物无法及时排出,被压缩在型腔末端或角落,形成 “气阻”,阻碍塑料填充(尤其薄壁件、深腔件,空气更易被困)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在型腔最后填充的区域(如角落、肋条末端)开设排气槽,尺寸为:深度 0.01-0.03mm(根据塑料流动性调整,高流动性塑料取小值),宽度 5-10mm,长度 10-20mm;
    • 复杂型腔可在分型面、顶针间隙处增加排气(顶针与顶针孔的配合间隙控制在 0.01-0.02mm,既能排气又不溢料);
    • 若模具无法修改,可在生产时采用 “分段注射”(先低速填充至型腔 70%-80%,再高速填充剩余部分),给空气留出排出时间。

4. 型腔有异物或表面粗糙

  • 原因:模具型腔内部残留塑料碎屑、油污、锈迹,或表面粗糙度太高(Ra>0.1μm),增加塑料流动阻力,导致塑料在异物处滞留,无法继续填充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生产前用无水乙醇擦拭型腔、流道,去除油污和碎屑;若有顽固粘料,可加热模具至 80-100℃,用铜刷轻轻清理(避免划伤型腔);
    • 抛光型腔表面(Ra≤0.05μm),尤其流动路径上的区域,减少塑料与型腔的摩擦阻力;
    • 定期检查模具,若型腔出现锈蚀,需用细砂纸打磨后重新抛光,并喷涂防锈油(生产前擦拭干净)。

(四)工艺因素:参数设定未适配产品与模具

注塑工艺参数(温度、速度、时间)的细微偏差,都可能导致缺胶,需根据产品结构、材料特性动态调整。

1. 料温或模温过低

  • 原因
    • 料筒温度过低:塑料未能充分熔融,流动性差,甚至存在未熔颗粒,填充时阻力大;
    • 模具温度过低:塑料接触型腔壁后快速冷却,粘度急剧上升,无法继续流动(尤其薄壁件,冷却速度更快)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逐步提高料筒温度(每次增加 5-10℃),确保塑料完全熔融(可通过 “熔胶观察” 判断:熔融塑料应均匀透明,无颗粒、气泡);
    • 根据材料设定模温:结晶性塑料(如 PP、PA)模温 50-80℃,非结晶性塑料(如 PC、ABS)模温 60-100℃,薄壁件模温取上限,促进塑料流动;
    • 检查模温机是否正常工作(如水路是否堵塞、温度传感器是否失灵),确保模具各区域温度均匀(温差≤±3℃)。

2. 注射速度过慢

  • 原因:注射速度太慢,塑料在流动过程中冷却时间过长,粘度增大,到达型腔末端时已失去流动性,无法填满。尤其薄壁件(壁厚<1.5mm),塑料流动路径短,需快速填充才能避免冷却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逐步提高注射速度(每次增加 10-20mm/s),观察缺胶是否改善,同时避免速度过快导致 “喷射”(塑料高速冲击型腔壁,产生飞边或银纹);
    • 采用 “分段注射速度”:填充初期低速(避免冲击型腔),中期高速(快速通过狭窄区域),末期低速(防止溢料),针对复杂型腔,可分 3-5 段调整速度。

3. 熔胶量不足或背压过低

  • 原因
    • 熔胶量设定不足:螺杆后退距离太短,单次熔胶量无法满足型腔 + 流道的需求;
    • 背压过低(<5MPa):熔胶时料筒内压力不足,塑料混合不均、密度低,实际有效射胶量减少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增加熔胶量:根据 “型腔 + 流道” 总重量,计算螺杆后退距离(公式:后退距离 =(总重量 ×4)/(π× 螺杆直径 ²× 塑料密度)),确保熔胶量充足;
    • 适当提高背压(5-15MPa),增强熔胶时的剪切作用,使塑料混合更均匀、密度更高,提升流动性(注意背压过高会导致料筒温度升高,需监控料温)。

4. 脱模剂使用过多

  • 原因:为方便脱模,过量喷涂脱模剂,脱模剂随塑料进入型腔后,会在浇口、流道处形成油膜,阻碍塑料流动,尤其在细小浇口处,易导致堵塞缺胶。
  • 解决办法
    • 减少脱模剂用量,仅在型腔关键区域(如倒扣、深腔)薄涂,避免大面积喷涂;
    • 选用 “无硅脱模剂”(尤其透明件、喷涂件),减少对塑料流动性的影响;
    • 若模具脱模困难,优先通过优化脱模斜度(增加至 1.5-3°)、抛光型腔表面解决,而非依赖脱模剂。

三、缺胶问题的排查流程与预防策略

面对缺胶,盲目调整参数易导致问题扩大,需遵循 “从简单到复杂” 的排查流程,同时建立预防机制,减少问题复发。

1. 快速排查流程(1 小时内定位原因)

  1. 检查材料:确认树脂型号是否匹配、回料比例是否超标、干燥是否充分(可通过称重法检测含水率:干燥后重量 – 干燥前重量≤0.02%);
  2. 检查设备:观察射胶时是否有压力衰减、喷嘴是否堵塞、止逆环是否泄漏(看射胶终点位置是否稳定);
  3. 检查模具:打开模具,清理型腔和流道异物,检查浇口、流道是否堵塞,排气槽是否通畅(可用压缩空气吹洗排气槽);
  4. 调整工艺:优先调整模温(提高 5-10℃)、注射速度(提高 20mm/s)、注射压力(提高 10MPa),观察缺胶是否改善(这三个参数对缺胶影响最直接)。

2. 长期预防策略

  • 产前确认:每次生产前,核对 “材料 – 设备 – 模具” 参数表(如材料干燥时间、注塑机射胶量、模具浇口尺寸),确保与产品要求匹配;
  • 定期维护
    • 设备:每月检查止逆环、喷嘴、加热圈,及时更换磨损部件;
    • 模具:每生产 5000 模次,清理流道、排气槽,抛光型腔表面,检查浇口是否磨损;
  • 数据记录:建立 “缺胶问题台账”,记录每次缺胶的原因、解决办法、参数调整值,形成企业内部的 “问题库”,供后续生产参考。

四、结语

注塑缺胶看似复杂,实则根源多集中在 “流动性不足”“动力不够”“路径受阻” 三大核心问题。解决时需避免 “头痛医头”,通过系统排查材料、设备、模具、工艺四个维度,找到根本原因;同时,建立产前检查和定期维护机制,才能从源头减少缺胶发生。

 

对于注塑从业者而言,积累 “缺胶问题” 的处理经验,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,更能加深对注塑加工 “材料 – 设备 – 模具 – 工艺” 协同逻辑的理解 —— 毕竟,优质的注塑产品,从来都离不开对细节的精准把控。
TYPE TO SEARCH

电话:+86 0752-3336216
邮箱:Sales@shinzof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