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塑成型和压铸成型的不同对比

在制造业中,注塑成型和压铸成型是两种广泛应用的精密成型技术,分别针对塑料与金属材料实现复杂零件的批量生产。尽管两者均基于 “模具型腔复制” 的原理,但其适用材料、工艺特性、设备要求及应用场景却存在显著差异。本文将从定义、工艺流程入手,系统对比两者的核心区别,为工艺选择提供参考。

一、注塑成型:塑料零件的高效量产工艺

1. 什么是注塑成型?

注塑成型(Injection Molding)是一种以热塑性塑料为原料,通过加热熔融、高压注射、冷却固化实现零件成型的工艺。它能高效生产形状复杂、尺寸精确的塑料件,广泛应用于家电、电子、医疗等领域,如手机外壳、齿轮、医疗器械配件等。其核心优势在于材料选择丰富、成型周期短、适合大批量生产。

2. 注塑成型的工艺流程

注塑成型的流程可概括为 “原料预处理→塑化熔融→注射填充→保压补缩→冷却固化→脱模取件” 六大步骤,具体如下:
  • 原料预处理:塑料颗粒(如 ABS、PC、PP)需去除水分(尤其吸湿性材料如 PA、PC),通过干燥机在 80-140℃下干燥 2-8 小时,确保含水率≤0.02%,避免成型后产生气泡或料花。
  • 塑化熔融:干燥后的颗粒进入注塑机料筒,通过螺杆旋转剪切与料筒加热(通常 150-350℃),逐渐熔化为均匀的粘流态熔体,熔体粘度需控制在 100-1000Pa・s(根据材料调整)。
  • 注射填充:螺杆向前推进,将熔体以高压(50-200MPa)、高速(10-200mm/s)注入闭合的模具型腔,填充时间通常为 1-5 秒,确保熔体充满每个细节(如细肋、小孔)。
  • 保压补缩:填充完成后,保持一定压力(通常为注射压力的 60%-80%)持续 5-30 秒,补充熔体因冷却产生的体积收缩,避免零件出现缩痕或空洞。
  • 冷却固化:模具通过水路循环冷却(模温通常 20-120℃),使熔体在型腔中固化定型,冷却时间占成型周期的 60%-80%(薄壁件约 10-30 秒,厚壁件可达 1-5 分钟)。
  • 脱模取件:模具打开,通过顶针、顶板等机构将固化的零件推出,完成一次成型周期,随后进入下一轮循环。

二、压铸成型:金属零件的精密成型技术

1. 什么是压铸成型?

压铸成型(Die Casting)是一种以熔融金属为原料,通过高压将金属液高速压入模具型腔,经冷却凝固获得零件的工艺。它主要用于铝、锌、镁等低熔点有色金属,能生产强度高、尺寸精确的金属结构件,如汽车发动机缸体、笔记本电脑散热支架、五金配件等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零件致密度高、力学性能优异,适合复杂金属件的批量生产。

2. 压铸成型的工艺流程

压铸成型的流程可概括为 “金属熔炼→模具预热→压射填充→保压凝固→开模取件→后续处理” 六大步骤,具体如下:
  • 金属熔炼:金属原料(如铝合金 ADC12、锌合金 Zamak3)在熔炉中加热至熔融状态(铝 650-700℃,锌 380-420℃),需去除杂质和气体(通过精炼剂或真空处理),确保金属液纯净度。
  • 模具预热:压铸模具需预热至 150-300℃(铝压铸取高值,锌压铸取低值),避免金属液接触冷模具后快速凝固,导致填充不足或零件开裂。
  • 压射填充:金属液被吸入压射室,通过压射杆以极高压力(50-150MPa)和速度(3-15m/s)压入模具型腔,填充时间极短(通常 0.05-0.5 秒),确保复杂结构(如薄壁、深腔)完全充满。
  • 保压凝固:保持压射压力(约为填充压力的 80%)持续 0.5-5 秒,抑制金属液凝固收缩,减少气孔和缩松,提升零件致密度。
  • 开模取件:金属液完全凝固后(通常 1-10 秒),模具打开,通过顶出机构将零件取出,此时零件温度仍达 200-400℃。
  • 后续处理:去除零件上的浇口、飞边,必要时进行抛丸、电镀(如锌合金镀铬)或热处理(如铝合金 T6 处理),提升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。

三、注塑成型与压铸成型的核心差异对比

1. 材料特性与适用范围

  • 注塑成型:仅适用于热塑性塑料(如 ABS、PC、PP、PA)及部分热固性塑料,材料熔点低(100-350℃)、密度小(0.9-2.0g/cm³),零件重量轻、耐腐蚀性好,但强度和耐热性较低(多数塑料长期使用温度<100℃)。
  • 压铸成型:适用于低熔点有色金属(铝、锌、镁、铜合金),材料熔点高(380-1200℃)、密度大(2.7-8.9g/cm³),零件强度高(铝合金抗拉强度>200MPa)、耐热性好(铝压铸件可耐 200-300℃),但重量较大、成本较高。

2. 设备结构与核心参数

对比维度 注塑成型 压铸成型
核心设备 注塑机(螺杆塑化 + 液压锁模) 压铸机(压射机构 + 合模机构)
动力来源 螺杆旋转塑化 + 液压注射 压射缸高压推送金属液
温度范围 料筒 150-350℃,模具 20-120℃ 金属液 380-700℃,模具 150-300℃
压力范围 注射压力 50-200MPa 压射压力 50-150MPa
成型速度 填充时间 1-5 秒,周期 10-60 秒 填充时间 0.05-0.5 秒,周期 10-30 秒
关键部件 螺杆、料筒、热流道(可选) 压射室、压射杆、浇口套

3. 模具设计与材料

  • 模具材料
    • 注塑模具:常用预硬钢(如 718H,硬度 30-35HRC)或淬火钢(如 S136,硬度 45-50HRC),需耐塑料腐蚀、易抛光,寿命通常 10-100 万模次。
    • 压铸模具:需耐高温、耐金属液冲刷,常用热作模具钢(如 H13,硬度 44-48HRC),表面需氮化处理(硬度>60HRC),寿命通常 5-50 万模次(铝合金压铸寿命较低)。
  • 模具结构
    • 注塑模具:可设计热流道系统减少废料,冷却水路贴近型腔(间距 8-15mm),排气槽浅(0.01-0.03mm)。
    • 压铸模具:必须设计浇口、流道和溢流槽(收集冷料和气体),冷却水路需抗高温(用黄铜或铍铜镶件),排气槽深(0.05-0.1mm)且分布广(避免金属液卷气)。

4. 零件性能与后处理

  • 零件特性
    • 注塑件:表面光滑(Ra 可达 0.02μm)、精度高(公差 ±0.01-0.1mm),但强度低(抗拉强度通常<50MPa)、耐温性差。
    • 压铸件:表面较粗糙(Ra 1.6-6.3μm,需抛光改善)、精度较高(公差 ±0.02-0.2mm),强度高(铝合金压铸件抗拉强度 200-400MPa)、导热性好。
  • 后处理
    • 注塑件:多数可直接使用,复杂件需去毛边、丝印或喷漆。
    • 压铸件:必须去除浇口和飞边,铝压铸件需进行表面处理(如阳极氧化、电泳)防止腐蚀,部分需热处理消除内应力。

5. 成本与适用场景

  • 成本结构
    • 注塑成型:模具成本较低(简单模具数千元),原料便宜(塑料颗粒 10-50 元 /kg),适合大批量(10 万件以上)低成本生产。
    • 压铸成型:模具成本高(铝合金压铸模具通常数万元起),原料较贵(铝合金 20-30 元 /kg),适合中大批量(1 万件以上)、高附加值零件。
  • 典型应用
    • 注塑成型:家电外壳(ABS)、电子连接器(LCP)、医疗器械外壳(PC)、玩具(PP)等。
    • 压铸成型:汽车发动机支架(铝合金)、手机中框(镁合金)、五金工具(锌合金)、散热器(铝合金)等。

四、总结:工艺选择的核心依据

注塑成型与压铸成型的差异本质是 “材料属性决定工艺特性”:塑料的低熔点、高流动性使注塑能实现更复杂的形状和更低的成本;而金属的高强度、高耐热性使压铸成为结构件的首选。选择工艺时,需从材料需求(塑料 / 金属)、零件性能(强度、耐温性)、生产批量和成本综合判断 —— 若需轻量化、复杂形状且成本敏感,优先选注塑;若需高强度、高导热性且批量适中,压铸更合适。两种工艺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分别支撑着塑料与金属制造业的精密量产需求。
TYPE TO SEARCH

电话:+86 0752-3336216
邮箱:Sales@shinzof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