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塑模具作为注塑加工的核心装备,是决定塑料零件精度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关键。一套完整的注塑模具看似复杂,实则由多个功能明确的部分协同构成,每个组件都在 “熔融塑料填充→冷却固化→零件脱模” 的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本文将系统拆解注塑模具的核心组成部分,解析其结构与功能原理。​

一、成型部件

成型部件是模具中直接与塑料接触并赋予其形状的核心结构,包括凹模、凸模(或型芯)和型腔,其精度直接决定零件的尺寸与表面质量。​

凹模(型腔)​

凹模是模具中形成零件外表面的凹槽状部件,通常固定在定模(与注塑机喷嘴接触的一侧)。根据零件结构,凹模可分为整体式和组合式:​
凹模的表面质量需与零件要求匹配:镜面零件(如光学镜片)的凹模需抛光至 Ra≤0.02μm,而纹理零件(如家电外壳)则需通过电火花加工或蚀刻形成特定纹路。​

凸模(型芯)​

凸模是形成零件内表面或凸起结构的部件,通常安装在动模(可移动的一侧)。其设计需考虑熔体流动路径与排气效果,避免因结构遮挡导致填充不足。例如,塑料齿轮模具的型芯需精确复刻齿形,公差控制在 ±0.01mm 以内,确保齿轮啮合精度。​
对于带孔零件(如连接器插针孔),型芯常设计为细长的 “型芯针”,直径可小至 0.5mm 以下,需采用高强度合金钢材(如 SKH-51)并进行热处理(硬度≥55HRC),防止弯曲或断裂。​
型腔间隙与配合​
凹模与凸模的配合间隙需严格控制:过小会导致零件脱模困难或产生飞边;过大则可能出现溢料。对于一般塑料件,配合间隙为 0.01-0.03mm;对于流动性好的塑料(如 PE、PP),间隙需缩小至 0.005-0.01mm,避免细缝溢料。​

二、浇注系统

浇注系统是将熔融塑料从注塑机喷嘴引入型腔的通道,包括主流道、分流道、浇口和冷料井,其设计直接影响熔体流动速度、压力损失与填充均匀性。​

主流道​

主流道是连接注塑机喷嘴与分流道的圆柱形通道,通常设计为圆锥形(锥度 2°-4°),便于凝料脱模。其入口处需设置 “浇口套”(由淬火钢制造,硬度≥50HRC),与喷嘴紧密贴合(间隙≤0.02mm),防止熔体泄漏。主流道直径需根据塑料流动性匹配:流动性好的 PE、PP 可取 φ6-8mm,高粘度的 PC、PMMA 则需 φ8-12mm。​

分流道​

分流道是主流道与浇口之间的分支通道,用于将熔体分配至多个型腔(多型腔模具)。常见截面形状有圆形、梯形和 U 形,其中圆形截面(直径 φ5-10mm)的流动阻力最小,但加工难度大;梯形截面(深度 3-8mm,角度 5°-10°)便于加工,应用更广泛。​
分流道的长度需尽可能相等(多型腔模具),确保各型腔填充均匀。例如,32 腔瓶盖模具的分流道采用 “放射状” 布局,各分支长度差控制在 5% 以内,避免因填充时差导致零件重量波动。​

浇口​

浇口是连接分流道与型腔的细小通道,是浇注系统的 “咽喉”,其尺寸与位置直接影响熔体填充速度与零件质量。常见浇口类型包括:​
浇口位置需避开零件受力区域和外观面,优先选择壁厚处,确保熔体顺利填充。例如,汽车保险杠模具的浇口设在背部非外观面,且采用多个浇口平衡填充速度。​

冷料井​

冷料井是主流道末端或分流道拐角处的凹陷结构,用于收集熔体前锋的冷料(因接触低温模具而提前冷却的塑料),防止冷料进入型腔导致零件出现冷料斑或熔接痕。冷料井深度通常为直径的 1.5-2 倍,底部可设计倒锥或挂钩,便于凝料脱模。​

三、导向与定位机构

导向与定位机构用于确保动模与定模在合模时精确对准,避免因错位导致型腔损坏或零件尺寸偏差,核心组件包括导柱、导套和定位销。​

导柱与导套​

导柱(圆柱形,直径 φ10-30mm)固定在动模或定模,导套(对应孔径)安装在配合模板上,二者采用间隙配合(0.01-0.03mm),形成滑动导向。导柱表面需淬火(硬度≥55HRC)并抛光(Ra≤0.8μm),确保顺畅滑动;导套常采用耐磨材料(如铜合金),减少摩擦损耗。​
一套模具通常设置 4-6 个导柱,分布在模板四角,大型模具(如汽车门板模具)需增加辅助导柱,防止合模时模板变形导致的偏移。​

定位机构​

对于高精度模具(如光学镜片模具),仅靠导柱导向无法满足要求(定位精度需≤0.001mm),需增设定位机构:​
定位机构尤其适用于多型腔模具和带有滑块、斜顶的复杂模具,避免因合模误差导致零件壁厚不均。​

四、脱模机构

脱模机构在开模后将零件从型腔或型芯上分离,其设计需根据零件形状、尺寸和材料特性确定,核心组件包括顶针、顶板、斜顶和抽芯机构。​

顶针(推杆)​

顶针是最常用的脱模部件,为圆柱形(直径 φ2-10mm),安装在顶针板上,开模时通过顶针板推动顶针将零件顶出。顶针需均匀分布在零件受力平衡的位置(如筋条、凸台下方),避免零件变形。例如,手机外壳模具通常设置 20-30 根顶针,间距≤50mm,确保脱模时受力均匀。​
顶针与模板的配合间隙需控制在 0.02-0.05mm,既保证滑动顺畅,又防止熔体泄漏。对于深腔零件(如桶状容器),需采用 “顶针 + 顶板” 组合脱模,避免单一顶针导致的局部变形。​

顶板(顶管)​

顶板是环形或板状的脱模部件,适用于大面积或薄壁零件(如平板、壳体),通过面接触均匀顶推零件。例如,电视机后盖模具采用整体顶板脱模,接触面积达 80% 以上,有效防止零件翘曲。​
斜顶与抽芯机构​
对于带有倒扣(如卡扣、凹槽)的零件,无法直接脱模,需采用斜顶或抽芯机构:​
抽芯机构的运动精度需严格控制,抽拔距离需大于倒扣深度 1-2mm,避免零件被划伤。​

五、冷却系统

冷却系统通过循环水带走模具热量,使熔融塑料快速固化,其设计直接影响成型周期与零件翘曲变形。冷却系统由冷却水道、密封圈和接头组成。​

冷却水道​

冷却水道是模具内部的通孔(直径 φ6-12mm),贴近型腔表面(距离 8-15mm),确保热量快速传导。水道布局需与型腔形状匹配:​
水道需避免与顶针、导柱等部件干涉,转弯处采用圆弧过渡(半径≥5mm),减少水流阻力。​

温控参数​

冷却水温需根据塑料类型设定:​
冷却时间占成型周期的 60%-80%,优化冷却系统可使周期缩短 20%-30%,显著提升生产效率。​

六、排气系统

型腔在填充前存在空气,熔体注入时还会产生挥发物(如水分、降解气体),若无法排出,会导致零件出现缺料、气泡、焦痕等缺陷。排气系统通常由排气槽、排气孔和溢流槽组成。​

排气槽​

排气槽开设在熔体最后填充的位置(如型腔角落、熔接痕处),深度 0.01-0.03mm(非结晶性塑料取小值,结晶性取大值),宽度 5-10mm,长度延伸至模具外部,确保气体顺利排出。例如,手机按键模具的排气槽设在按键边缘,深度 0.015mm,避免出现毛边的同时高效排气。​

溢流槽​

溢流槽是型腔边缘的辅助凹槽,用于收集冷料和气体,通常与排气槽相连,容积为型腔的 5%-10%。对于高粘度塑料(如 PC),溢流槽可有效减少熔接痕,提升零件强度。​

结语​

注塑模具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协同,共同实现 “精准成型、高效生产” 的目标:成型部件决定零件形态,浇注系统控制熔体流动,导向机构保证合模精度,脱模机构实现顺利取件,冷却系统影响生产效率,排气系统保障零件质量。理解这些组成部分的功能与原理,是优化模具设计、解决成型缺陷的基础。随着 3D 打印、智能传感等技术的融入,注塑模具正朝着更精密、更高效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,为塑料制造业的升级提供核心支撑。
TYPE TO SEARCH

电话:+86 0752-3336216
邮箱:Sales@shinzoft.com